在边界中成长:一位年轻药娘的性别认同与心理构建个案分析

未央 发布于 24 天前 104 次阅读


AI 摘要

"挣脱束缚的自救"还是"社会规训的牺牲品?一位药娘在性别迷宫中寻找自我的真实历程。从激素药物到MBTI人格分裂,从校园暴力到家庭阴影——当社会拒绝定义她,她如何定义自己?

我是谁?我在哪?我去往何方?

一、引言:被遮蔽的青春

在性别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,“药娘”作为一种特殊的性别认同实践,正逐渐浮出水面。然而在社会主流视野之外,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出现的药娘个体,仍被系统性地忽视、污名乃至抹除。

本文基于对一位处于青春期的药娘受访者的访谈,尝试探索她的自我认知轨迹、心理张力与身份建构过程,以期反映出一个个体如何在“性别二元”与“心理现实”之间反复挣扎的过程。

二、研究方法与伦理声明

  • 方法:采用线上访谈分析的方法,结合现有理论和数据分析;
  • 伦理:受访者知情同意,身份信息脱敏;涉及敏感内容仅用于学术性描述,不作引导与评判;
  • 视角:结合心理学(人格结构)、社会性别理论、酷儿研究框架等进行解读。

三、个案呈现与访谈摘要

3.1 自我觉醒与早期冲突

受访者自述自某个年龄较小的阶段就对“男性身份”产生排斥,在缺乏性别教育的环境中,依靠网络信息自学“药娘”相关知识,并尝试使用激素类药物。她将这一过程描述为“挣脱束缚的自救”。

3.2 性格结构与MBTI横跳

受访者在 MBTI 自测中反复游走于 INFP INFJ之间,显示出高度的理想化人格倾向与内在情绪波动。她在对“成为女性”的理解中既强调自我忠实(Fi),又渴望被社会接受(Fe),体现出“身份认同的分裂张力”。

3.3 情绪状态与行为特征

她报告自己曾经有过自杀想法,具有一定自毁行为倾向,甚至有可能是侵凌性(曾描述喜欢自己)
并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(未确诊),同时在访谈中表现出依赖性人格障碍,更通俗易懂地讲,就是某种字母属性,对外界情绪反馈的强依赖。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她对性别身份的执念与焦虑,即情绪调节失衡(emotional dysregulation)边缘性人格障碍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 )

3.4 家庭关于爱的教育的缺失

她提及到自己的家庭给她带来了负面影响(家长具有强控制欲),但又提及到她的父母对于她的药娘倾向没有过多的干预,关于这一点的真实性,我在此保留意见。

3.5 校园暴力的影响

关于这一点,我只能了解到此校园暴力并没有达到直接扭曲她的性别认知的程度,不过提到有两次由于被打进入了医院,学校除了经济赔偿没有其他的反应,迅速处理了事件。当然,本篇文章侧重心理学研究,此处一笔带过。校园霸凌事件是促进其内向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四、分析与讨论

4.1 “药娘”:性别实践还是身份重构?

酷儿理论视角出发,药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变性女性”,而是一种介于性别谱系之间的自我生成过程。对未成年人而言,这种生成过程尤为复杂,因为他们往往在尚未形成完整认知的阶段进行高度自我投射与模仿

4.2 INFP / INFJ人格如何影响性别建构?

维度INFJ(提倡者)INFP(调停者)
词条内倾,直觉,情感,判断内倾,直觉,情感,感知
价值导向偏向追求社会认同偏向追求个人认同
情感处理隐忍,克制,通过压抑自我换取当前稳定情绪容易走向极端(关联双向),追求纯粹的某种精神
主导功能Ni-Fe(内向直觉+外向情感)Fi-Ne(内向情感+外向直觉)
决策依靠逻辑进行决策依靠感觉进行决策
  • INFJ 倾向将性别认同纳入“理想世界构建”
  • INFP 倾向于将性别认同视作“真实情感的体现”;
  • 两者在她身上交错,使其在“追求纯粹的自我”与“实现社会性别角色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
4.3 ”药娘“的性别归属

4.3.1 从心理学上看,性别归属取决于自己对性别的认知,她的心理认同为女性,则接近于MtF(male to Female)跨性别者的定义,但如果仍然存在部分男性身份认同,则有可能在以下的性别中游走:

4.3.2 从生物学上看,性别的定义多指由性染色体,性腺,性激素水平等指标构成的传统意义上的性别,而药娘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

  • 出生性别为男性(XX/XY染色体)
  • 通过药物(大多为雌性激素或者抗雄激素)抑制/逆转特定性征
  • 有时保留男性器官,有时进行变形手术

因此,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,”药娘“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性别,更准确来说,是男性地生理表现被人工或者医药调整的一种”男-女“的状态。

4.3.3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:逐渐向亚文化性别演变

在国内,药娘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

  • 主要通过药物变性
  • 大多出现在网络次文化群体中,如二次元,女装文化
  • 身份认同灵活,可以自称女性,也可以自称药娘
  • 通过弱化对抗传统性别秩序来提升边缘人群自身的自我认同感

因此,药娘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非广泛认定的一种性别,即并未被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学术界正式认定的”新性别“,但在特定文化圈中,具有相对稳定的名称,行为模式和身份认同。类似于”双性恋“在LGBTQ+中的位置

4.4 社会文化的缺位与误读

当前中国国内语境下,“药娘”常被污名为“异装癖”“心理变态”等标签,尤其在较为年轻的群体中更被视为“道德越轨”。这种环境下,个体极易将自身异化为“错误的人”,形成自我厌恶、身份混乱与过度依恋的连锁反应。但事实上,追求个性应该是每个人所所具有的合法权利

4.5 对”药娘“的态度

长期服用药物,会致使她们的健康受到巨大伤害,即便如此她们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,明知不敌,却仍旧死战,这是名为热血的愚蠢,但她们却能够一直坚持下来,这也许是对他们眼中的失望社会的反击,也许是为了追求纯美,也许是为了逃避现实。但世界这么大,也理应使其有一处属于他们的容身之所,至于有人将其视为人类精神的崩塌?每个人本身都不是完美的,看待的角度不同,感受自然也会不同。

五、结语:她不只是“她”

这位受访者的故事不仅关乎一个性别标签,更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在缺乏系统性心理与性别教育背景下,如何用微弱的方式构建自我、寻求认同。她不是一个特例,而是许多“不可说”的青春个体的缩影。

她在用自己的身体与情感,挑战社会对“成为自己”的定义。

---”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“

参考文献鸣谢

版权与声明

本文遵循CC BY-NC-ND 4.0 协议,欢迎非商业转载,请勿删改或用于其他用途。
内容仅供学术讨论,文中观点不代表作者对任何身份群体的引导或鼓励。

  • reward_image1
这里啥也没有,别看了
最后更新于 2025-07-18